心理健康咨询室要让大学生想得起用得好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频见诸媒体,“心病”成为大学校园的高频词。★■◆★★“心病★★”之所以高发◆★◆★■★,一方面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困扰增大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敢于直面、讨论、治疗◆◆■■“心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成效。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室为推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实现让学生“想得起■★★★、约得到、信得过、帮得上”的目标★◆◆◆★★,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更加有效地知“心病”、识◆◆★■“心病”★◆◆■■、治★■◆★■“心病”、防■◆“心病■◆■★■”,还需要继续努力。
当好“孵化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当下而言,仅仅依靠心理咨询室这一平台,难以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咨询室要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加强对高校管理者、辅导员、普通教职工、学生干部等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指导★■,提升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性和甄别、应对能力,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
当好◆◆★◆“宣讲队”,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预防为主■◆,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预防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对此,高校心理咨询室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社团、心理辅导活动等平台■★★,加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力度,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在校园里营造良好氛围,让心理咨询“祛耻化”“祛神秘化”,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高校心理咨询室的使用情况如何★★■◆◆■?一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专项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对学校心理咨询室没有需求,近1/6大学生有需求但没有去过心理咨询室◆◆★★◆。究其原因,一是◆◆■“想不起★◆■◆■★”,不了解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情况■◆,甚至不知道有心理咨询服务;二是“约不到”,不了解预约流程,或者心理咨询室位置有限、程序复杂■■,预约难度大;三是“信不过”,担心做过心理咨询后被老师、同学知道◆★◆,被“贴标签”;四是“帮不上”,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师不够专业,解决不了问题★■。调查发现★◆■★,上述问题在各级各类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为困扰高校心理咨询室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共同难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勇敢面对内心的困扰,勇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勿扰他心,莫舍己道◆◆,走向更加自由宽广的未来。
当好★■★★“正规军”,规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病而求医,乱而后治。■■◆◆★”要健全并严格执行心理咨询的规范机制,提升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成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行家能手”■★★■■。针对大学生担心个人隐私泄露■◆★、被贴标签等问题★◆■■■,要注重保护大学生个人隐私◆■,让他们敢于袒露心扉,免除后顾之忧。同时,还要依照国家标准配齐配好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场所和设备★■■■■,善用电话、网络等各类咨询渠道,创新心理咨询方式■★,让有需求的学生尽快得到专业的辅导。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去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有关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试点地区全部高校均设立心理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